首页
 
西安市未央区学府公寓27层
029-89870870
18165287972
513309965@qq.com
http://lhh.zghqq.cn

红色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再认识

作者:boxcloud 发布时间:2022-08-22 点击数:1153

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一种具体形态,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实践。2011年 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形成于 20世纪 60年代的红旗渠精神,从其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来看,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奋斗不息”的科学内涵。有关红旗渠精神内涵的权威表述主要有四次。一是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政府在《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1990年 3月)中的表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二是中共河南省委在《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1993年8月)中的表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三是杨贵在《红旗渠精神的思考》一文中的表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四是新华社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中的表述:“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由于时间、方式和站位的不同,上述表述对红旗渠精神概括的着重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概括红旗渠精神内涵,既要突出其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和一致性,更要突出红旗渠精神自身的特有气质,即当年林县人民的精神特质,以及超出时代条件的存在状态和精神展现。这种独特质感,集中体现在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

红旗渠精神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普通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实践的奇迹,展现了普通建设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产实践的组织性和自觉性。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生产实践的历史性延续,红旗渠精神既表现出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生产建设方面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同样的精神气质,也表现出区别上述精神的独特性。就实践目标而言,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人民基于生活需要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就实践主体而言,同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其他具体形态的实践主体,与红旗渠精神的实践主体在社会分工、文化程度、组织纪律等方面差别明显。比如,北大荒精神的实践主体是革命军人、共青团员和知识青年,大庆精神的实践主体是石油产业工人,“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主体是国防科技人员,而红旗渠精神的实践主体,则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纪律性相对不强的广大农民。这种独特气质造就的自信,也是红旗渠神不断得以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因素。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具体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的,对特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生了革命性变革的精神力量。

依靠群众、相信自己的自力更生精神。红旗渠自1960年修建,外无资金支持,内无经验、技术和材料。在这样各方面都极端短缺的状况下,党和人民群众践行了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出“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为寻找水源,林县人民创造性提出“引漳入林”工程;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飞天英雄”任羊成带领大家凌空除险,扫除潜在危险;为提高施工效率,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其结果是增长了知识、解决了问题。正是在贫困中积极进取,在困难中不畏艰险,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在实践中巧夺天工,诠释了艰苦创业的伟大和璀璨。

团结协作就是凝聚人民共识、整合社会资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现。林县人民在和自然长期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团结协作的力量。在建设过程中,全县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战场。为实现共同目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前后双方紧密配合,前方开山劈岭,后方提供支援。林县大众煤矿加班加点,全力供应;粮食部门成立临时粮管所,商业系统派出人员成立小商店,工业系统成立工具修理组,卫生系统派出人员到工地医治伤员,文化系统派出剧团、电影放映队到沿途村庄巡回演出。在修建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红旗渠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多次询问红旗渠建设情况;“引漳入林”从立项到与山西省进行联系、沟通和协调,从工程技术到资金、物质等方面供应都离不开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有关领导的支持。红旗渠总干渠的修建,离不开山西省委和平顺县的无私援助,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

知难而进、代接赓续的奋斗不息精神。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面对用水难、吃水难的问题,“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选择战天斗地。修建红旗渠群众自带工具和口粮,不足部分从生产队储备粮中补助,建渠用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奋战 10个春秋,引来了祖祖辈辈盼望的生命水、幸福水。在红旗渠修建期间,不仅面临着“石灰难”“炸药难”等诸多困难,更是面临着生死考验。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问题,面对种种困难,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苦干巧干、顽强奋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最终完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创举。需要指出的是,红旗渠精神并未停留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是实现了代接赓续。林州(原林县)人民将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实现了从十万大军“战太行”向80年代的十万大军“出太行”、90年代的十万大军“富太行”,以及进入本世纪00年代的十万大军“美太行”转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为对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基因的验证、继承和发展,红旗渠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念来调整、改造、激活和重新解释中国古代和近代优秀价值传统、是按照时代要求重塑和重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果”。

红旗渠精神是运用唯物史观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实践过程中,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持了党执政为民的宗旨,以人民利益的得失作为工程成败的关键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事求是、敢作敢为,创造了世界奇迹,书写了壮丽史诗。

红旗渠精神是承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革命实践观的产物。红旗渠精神承载着重大的历史内涵,是一个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精神标识,延续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革命实践观,展现出解释世界和变革实践同时并举的精神关照,是一种敢想敢做、敢作敢当的工匠情怀。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阶段性体现,这些思想观念的内化,超越了政治、经济、社会等革命实践的层面,给林县人民带来生存延续的激情和追逐梦想的信念,也塑造了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苦干追梦、大干筑梦、巧干圆梦的昂扬气概。红旗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这样的思想观念及其带来的精神变化。没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怎么能忍着自然灾害和缺吃少穿的双重折磨,义无反顾修建成历时十年、跨越两省、绵延数百里的“人间天河”。红旗渠精神的形成,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理论资源宝库。

红旗渠精神是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基因的产物。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伟大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红旗渠文化现象,成为林县人民的一个符号、一张名片,一种象征。红旗渠已经不仅仅作为一条水渠而客观存在,而是在人们心目中定格为一种民族胆识、民族智慧、民族精神,融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血液,上升到民族精神文化的层面。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谱系,红旗渠精神始终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原始的文化色彩,成为一个涵盖社会、伦理、政治、道德等在内的文化“大熔炉”。红旗渠精神蕴含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化基因,推动林县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红旗渠的修建和红旗渠精神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其他形态一样,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红旗渠修建之前,在林县人民、太行山水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无奈”的生命活动结构。这种无奈,并不是不可改变,而是历史传下来的习惯性包袱。林县人民需要水,水是林县人民的共同利益,解决用水问题是林县人民的共同目标。这种对水的渴望,在合适的历史条件下就会转化成一种欲望,一种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气魄。这种改变现状的欲望与决心,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被这片土地“逼”出来的,是生产、生活现实遭遇给予人们的一种反作用力。面对压力,祖祖辈辈的林县人选择了苦熬和硬撑,但在痛苦煎熬始终潜藏着一种抗争的冲动:难道我们就永远这样熬下去吗?当以杨贵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出现的时候,林县人民干涸的心田很快萌生出与命运抗争的信念与意志,开始思考新的出路、新的活法。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国兴修水利的大背景下,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政策的支持和必备的物质条件,修建红旗渠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就成了一种历史必然。

红旗渠精神的发展体现了群众性特征。广大人民群众是红旗渠工程的核心力量,也是红旗渠精神形成的群众基础。在以杨贵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他们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积聚自信,调动起林县人民的主体精神,激发出精神生产的最大张力,形成了物质生产的最大公约数。所以说,红旗渠的建成绝非偶然,而是中国共产党奉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执政为民精神的延续。在修渠的第一线,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与普通群众打成一片,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人民群众共同铸就了战天斗地的不朽丰碑。

红旗渠精神的弘扬彰显了时代性特征。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一个独特坐标,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为林县人民的精神支撑,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共同诉求。在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林县人民把红旗渠精神与时代特征和发展主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彰显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性。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需要内化红旗渠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